<rt id="6gmcu"><xmp id="6gmcu">
<rt id="6gmcu"><xmp id="6gmcu">
<rt id="6gmcu"><xmp id="6gmcu"><tr id="6gmcu"><xmp id="6gmcu">

昭遠智庫

Research

咨詢熱線
138-1648-4378

電話傳真
021-65537820

疫情帶給我們的心理影響,究竟有多大?

發布日期:2022-03-20    作者:昭遠制藥    

2019年初,在新冠肺炎(Covid-19)[1]變得世人皆知的幾個月前,我寫完了一本書,名為《流行病心理學:為下一次全球性傳染病爆發做準備》(The Psychology of Pandemics: Preparing for the Next Global Outbreak of Infectious Disease)[2]。第一個出版商拒絕了它,認為它是"一本有趣但沒有人愿意讀的書"。這本書最終于2019年10月出版,幾周后,中國武漢出現了首例記錄在案的新冠病例。


我寫這本書是因為,作為一名心理學家,我試圖深入理解人類行為、疾病、痛苦和社會混亂之間的相互作用。仍有很多東西有待研究。僅在過去的200年里,全球就發生了20多次大流行[3],包括1889~1890年導致當時全球15億人口中的100萬人死亡的“俄羅斯流感”,以及1918~1920年導致5000多萬人死去的臭名昭著的“西班牙流感”。幸運的是,2003年爆發的“非典”(SARS),沒有達到大范圍流行的程度,后來逐漸消失。


盡管每次大流行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疾病特征,但人類行為[4]的變化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大。


在上個世紀發生的許多重大疫情中,新聞媒體一方面安撫了公眾,另一方面又讓公眾感到恐慌,而政治領導人則為了保持經濟運行而對疫情的嚴峻程度輕描淡寫。仇外心理、種族主義、謠言、陰謀論[5]、恐慌性購買、江湖療法和牟取暴利的現象有所增加。人們會產生焦慮和抑郁等情緒障礙,或者發生惡化。也會出現針對社交距離限制和相關命令的抗議,偶爾也有暴力事件,但更多時候是利他主義的興起。


在新冠期間發生的許多事情會讓組織者感到驚訝;那是他們忘記,人類對當前大流行病的反應在過去已經出現過了,而這可能有助于規劃我們的未來。


恐慌加上謠言和錯誤信息可能導致人們出現絕望行為。在西班牙流感期間,一些人因飲用過氧化氫而生病,因為他們相信過氧化氫會殺死細菌,就像在新冠期間,人們開始擔心那些飲用或注射漂白劑的行為。在19世紀的霍亂大流行期間,有傳言說霍亂是由一種毒藥引起的,這種毒藥進入供水系統是為了殺死窮人。這導致了大范圍的騷亂。然而,像這樣的全面恐慌是罕見的,至少對于像新冠這樣的呼吸道疾病來說是如此。


相反,當面對這樣的威脅時,大多數人試圖通過隔絕或控制風險的方法來應對。即便控制感只是一種幻覺,它也能讓人平靜下來。在西班牙流感期間,人們恐慌性地購買香樟包并把它們戴在脖子上,盡管據報道,香樟包并不比隨身攜帶幸運符更有效。在新冠期間,有些人囤積了衛生紙;還有一些人,在研究已經表明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仍以一種“衛生表演式”的行為勤勉地擦洗表面。這些舉動對保證人們的安全幾乎沒有作用,但仍然使人們感到安心。

另一種常見的反應是從城市逃往農村等被認為安全的地方。這可以將感染傳播到很遠的地方。在1527年的黑死病期間,路德教(Lutheranism)的創始人、神學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發表了一篇關于抵制與生俱來的逃避疾病沖動的布道。1994年,當瘟疫在印度蘇拉特市爆發時,成千上萬的人驚慌失措地外逃。新冠疫情初期,很多人離開武漢(可能更多是為了過年,而不是出于恐懼);中國的感染病例數隨著流動人口的增加而上升。


與恐慌心理相對應的另一個極端是否認:有些人認為這種流行病威脅是被夸大了的或者是場騙局。1918年至1920年西班牙流感期間,舊金山成立了一個反口罩聯盟,這一組織認為口罩是沒必要的、無效的,而且侵犯了公民自由。


我的研究小組在新冠疫情期間調查了數千名加拿大和美國成年人。截至2020年中旬,大約有15%的人患有新冠應激障礙(Covid stress disorder)[6],其特征是嚴重的、使人衰弱的焦慮。這些人往往有焦慮或情緒障礙的歷史,并因大流行而惡化。


同樣地,大約15%的人傾向于否認疫情的嚴重性。這些人往往認為自己精力充沛、身體健康,完全不會受到新冠的影響;通常,他們無視社交距離,并持有反對戴口罩和反對接種疫苗的態度。他們還可能經歷心理上的抗拒:強烈拒絕說教或監管等被認為威脅其選擇自由的嘗試。類似憤怒這種反應,與反社會、自戀的人格特征[7]以及政治保守主義[8]有關。


官員們在應對大流行時面臨的挑戰是轉變行為[9],最大限度地減少生命損失和心理困擾。政府通常會向那些忽視流行病嚴重性的人發出越來越嚴重的警告信息,不幸的是,這反而增加的是已經對該疾病感到恐懼的人群的焦慮。


政府對社交活動的限制尤其嚴格:人類天生善于交際,保持彼此隔絕會讓人覺得厭倦。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遵守社交距離規則的能力往往會下降。在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期間,隨著一波又一波的感染,公眾逐漸不再配合這些規則。就新冠而言,一項研究表明,在2020年期間,盡管戴口罩的人數穩步上升,但人們對身體距離的遵守程度卻有所下降[10]。當嚴厲的限制措施持續數月或數年時,社會經濟和心理健康的損失就會增加[11];抗議活動和其他形式的反叛活動也會愈演愈烈。


不過,大流行也有令人慰藉的地方。利他主義開始興起:人們為病人帶去物資,鼓舞醫護人員。我們在新冠期間的研究發現[12],在我們調查的數千人(他們自己都沒有感染新冠病毒)中,有77%經歷了創傷后成長:由于大流行期間經歷的壓力和其他挑戰,出現了積極的個人變化。普遍提到的積極變化包括增加了抗壓能力,對朋友和家人有了更深的感激,心靈上的提升,以及意識到了新的可能性。這可不僅僅是從逆境中“恢復過來”。


我們當前所面臨的疫情挑戰沒有一個是新的。問題是我們能否從這些經驗中吸取教訓。政府能否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同時,改變他們的應對措施,將人群中擔驚受怕的15%或拒絕配合的15%的比例降至最低?社會安全網和咨詢服務能否緩解心理健康問題,促進個人成長?不妨讓我們通過嘗試找到答案。別忘了當下的路我們曾經走過,并且會再次來過。希望下一次,我們做好了準備。



參考資料:(滑動瀏覽)


1.https://knowablemagazine.org/topic/coronavirus


2.https://cambridgescholars.com/product/978-1-5275-3959-4


3.https://knowablemagazine.org/article/health-disease/2020/pandemics-recent-history


4.https://www.annualreviews.org/doi/10.1146/annurev-clinpsy-072720-020131


5.https://knowablemagazine.org/article/mind/2021/the-enduring-allure-conspiracies


6.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585502/


7.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585502/


8.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022243720919709


9.https://knowablemagazine.org/article/health-disease/2020/speaking-pandemics-art-and-science-risk-communication


10.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1-01181-x


11.https://knowablemagazine.org/article/society/2021/will-small-businesses-recover-covid


12.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004367/






欧美A级V片手机在线观看,久久免费精品视频,都市激情 校园春色 古典武侠,我要看中国一级小姑娘黄色录像视频